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5-09-15 15:40:00
云南昆明街头,一款淡青色的“见手青米布冰淇淋”曾经在今年暑期吸引了众多游客排队打卡;楚雄彝族自治州在今年彝族火把节期间推出的“魔力菌菇号”见手青可乐,5天时间线下销售超7000瓶;某品牌同期上市的“见手青味蘑粒优酸乳”4小时全网断货……近期,一系列以见手青为核心元素的创新食品正成为市场关注点。有消费者喜闻乐见,也有人质疑。业内人士表示,在坚守文化根脉基础上的大胆探索,有助于让地方特色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多种“见手青”饮品受青睐
“奶味中透着菌子的清香,盖碗茶造型拍照绝美。”品尝见手青米布冰淇淋的四川游客王乐研调侃,“亲测无毒,没见到传说中的‘小人人’。”
“魔力菌菇号”见手青可乐通过专利萃取技术,将见手青、黑松露等特色菌类的风味与碳酸饮料融合。有趣的是,该产品还将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饮料瓶身,用手机扫描二维码,消费者就能安全地看见传说中的“小人人”。“我们共设置了5个场景,第一个场景是模拟楚雄州南华县的森林,里面有一朵巨型蘑菇,还有一只蘑菇精灵正在熬汤。第二个是穿戴场景,当镜头对着自己时,就会穿上相应的菌子服饰。另外三个场景将在下一批产品中呈现,这一设计就是为了让消费者在味觉、视觉、听觉、嗅觉上全面地感受产品带来的新奇。”云南见手青可乐创始人楚雄海之子、元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鼎介绍,见手青饮品系列共有4种产品,目前市场售卖的是原野生菌味可乐。“我们将牛肝菌切片,用200℃的高温烘烤成片,再熬煮20个小时,并萃取液体,按照相应比例调制而成。”张鼎介绍,后续还将推出白桃见手青气泡水、黄油见手青气泡水和黑松露可乐。
据了解,作为云南特有野生菌,见手青属于牛肝菌的一种,是夏季的“明星食材”,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学家兰茂所著的《滇南本草》中,因菌体切开后瞬间氧化为靛青色而得名。见手青有毒,生食或未煮熟食用易中毒,产生幻觉看见“小人人”,也因此引发无数网友好奇。商家瞄准见手青的高热度和话题性,将其融入饮品,打造出系列新奇产品。
“情绪价值优先”的消费逻辑
随着产品的热卖,这一创新不仅在社交媒体掀起讨论热潮,更悄然改写着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路径。
有支持者认为,见手青这种“美味与风险并存”的特质,曾让它的文化传播局限于地域饮食场景,难以突破圈层。而云南的创新之处,正在于用技术手段打破了这层限制,让这份“带着故事的味道”从厨房走向货架,从地域特产变成可流通的标准化商品。这一技术突破,不仅解决了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,更重要的是将野生菌从“需要专业烹饪的食材”重新定义为“可轻松体验的文化符号”,为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打开了缺口。而瓶身二维码的互动设计,则精准捕捉了当下年轻群体的体验需求。在数字时代,文化传播早已不止于“告知”,更在于“参与”,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,而是渴望通过互动、体验、分享,让文化成为可触摸、可感知、可传播的生活元素。就如同亚冬会文创用AR让风车“活”起来,非遗展用虚拟技术让千年图腾“可佩戴”,见手青可乐的AR互动也让野生菌文化跳出了书本和餐桌,变成了能在朋友圈分享的趣味体验,让原本小众的地域文化获得了破圈传播的社交货币。这种“情绪价值优先”的消费逻辑,让产品从单纯的饮品变成了承载好奇心与归属感的文化载体,也让云南野生菌文化以更轻盈、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破圈。
也有反对者提出,这种依赖猎奇属性的营销,往往只能带来短期热度,猎奇饮料吸引的多为一次性尝鲜者,复购意愿低,难以支撑市场的持续发展。例如,部分产品只是用香精调出菌菇味,却打着“添加野生菌”或暗示含有真实原料的旗号,涉嫌虚假宣传,消费者因好奇买单,最终发现“货不对板”,失望情绪迅速反噬品牌。再如,尽管商家宣称制作过程中已对见手青进行去毒处理,但其毒素成分复杂,处理环节稍有疏漏,便可能埋下安全隐患,此前已发生多起因食用自制见手青导致的中毒案例。因此,业内人士建议针对此类产品的监管不容脱节:凡宣称添加野生菌的新品,须强制毒理备案并公开检测报告,既给消费者一颗定心丸,也为守法企业筑起防火墙。
对此,“食品安全是产品研发的绝对底线。”云南裕隆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兴权介绍,公司推出的见手青米布冰淇淋使用人工培育的无毒见手青,标志性的靛青色则采用天然海藻粉调制而成,安全美观。据了解,2024年11月,“中菌黄见手青1号”成为首个通过省级鉴定的牛肝菌栽培新品种,风味接近野生且无毒,现已在云南省昭通市等地实现规模化培育。科技的突破为见手青从时令山珍走向全年供应提供关键支撑。
热度的背后也需冷静思考长效发展的可能。见手青可乐的成功,本质上是一次“技术+文化+情绪”的精准共振,但要从短期爆款变成可持续的文化IP,仍需跨越不少挑战。野生菌的季节性供应可能影响全年生产稳定性,互动内容若不持续更新则容易失去新鲜感,9.9元的定价能否被大众市场长期接受也需要时间检验。更重要的是,如何在“猎奇”之外沉淀更深层的文化价值——比如通过产品包装讲述野生菌生态知识,或联动当地农户打造“从山林到餐桌”的溯源故事,让消费者在体验趣味的同时,真正理解云南野生菌文化的生态意义与人文内涵。
业内人士表示,见手青可乐的走红更像一个文化启示:传统并非只能被供奉在博物馆里,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也不必固守单一形式。当技术手段解决了现实限制,当创意设计对接了当代需求,当情绪价值激活了传播热情,那些藏在山林间、餐桌旁的地域文化,完全可以找到与现代生活对话的切口。这种在坚守文化根脉基础上的大胆探索,或许正是让地方特色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有效路径。